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声乐创新实践改革与跨学科教育研究(3)

来源:教育研究与实验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探索出跨学科课程设置的最佳模式 从学科的设置安排角度来看,首先,我们必须建立完整的选课机制,合理设置课程,课程的安排是培养计划的核

(三)探索出跨学科课程设置的最佳模式

从学科的设置安排角度来看,首先,我们必须建立完整的选课机制,合理设置课程,课程的安排是培养计划的核心内容。在构建课程结构模式时,需要注意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精简教学内容,将内部逻辑关系密切,互动性强的学科组织在一起,统筹规划学科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和课程体系模式的教学改革,从而实现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形成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新模式。

(四)综合能力在实践中学以致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的声乐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展现高校声乐教育的真正意义。因此,学校和社会应当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活动场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长效教学机制,才能使学生更加从容地走出校门走到基础音乐教育的一线。

四、对高校跨学科课程设置的建议

(一)加强跨学科课程间的资源投入

跨学科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资源的需要,需要软硬件强有力的支持。在硬件安排上,逐步完善相应的琴房、电子音乐教室、电子音乐制作、图书资料等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软件上,需要学校进一步改进教务系统,完善课程设置,采用现代化管理制度,使各级教师、管理人员、学生有序进行学习。

(二)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要充分发挥师资力量在跨学科整合学习中的引导作用,优秀的师资力量离不开教师自身的不断学习完善提高,教师同样也需要不断交流学习,更新知识,探索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性的学习方法,用自己的学识品格不断影响学生,在科研方面更要以身作则,善于发现其他科学发展的交叉点,努力提高研究水平,做一流的科研。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加校园实践活动

要在校园大力开展文化活动,给予学生舞台实践,在舞台上的一举一动都在传达着声音的魅力和舞台的魅力,声乐艺术最终还是要通过舞台来展示表现给观众,所以声乐舞台是声乐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增加校园演出机会,不仅可以增加大学生活的多姿多彩,更可以加强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四)逐步减少教师讲课的比重,加强学生对问题的讨论和研究

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往往是和讨论问题相辅相成的,将学生的聚合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解决问题为中心,面对各学科的知识界限要联系贯穿起来,从而达到整合教学资源的目的。同时,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科研活动,在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大胆地开展课题研究,在学习中有所涉猎,在科研种有所启发。

(五)设置声乐多元化指导模式,大胆创新

在实施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主题切入,大胆创新,多名指导教师按计划、分流程的协同指导课程——多元指导模式。例如实施一个古代音乐研究的主题活动,第一节课可由历史老师进行情景导入,知识铺垫,进行背景渲染,营造主题;第二节课再由美术老师进行构图制作,培养学生绘图的设计的思维以及动手绘图的能力;第三节课由计算机老师带领进行电脑操作,资料收集,创新设计,最后由音乐教师进行音乐演唱,节目排版。最后全体师生进行交流研讨,评价,归纳和总结。

跨学科领域的研究是新时代对传统单一学科的挑战与革命,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实质性突破,这是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重大突破必然会对未来的科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2000-2002年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姚青.高师声乐教学及其有效性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6.

〔3〕李美群.声乐演唱技巧与表演时间探微[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

〔4〕姚裕群.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5〕吴婧瑀.声乐课的教学弊端及改革方向[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06):35.

〔6〕刘伟,武少颖,宁丽瑾.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

〔7〕张妹姝, 孙磊.高校音乐课程跨学科教育研究[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6.

“跨学科”的基本含义是,打破学科界限,进行涉及两门或者两门以上的学科,把不同的学科理论或方法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研究或教育活动。这将是我们声乐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打破学科界限,架起各个学科之间桥梁,消除某些无用的“重复”,提高学习效率。把相关学科按照一定逻辑关系重新排列组合,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一、跨学科的改革研究与我国声乐教育研究现状21世纪以来,随着技术、市场、科技的迅猛发展,同时向我们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可以说,现在的一切重大课题不通过跨学科交流是不可能完成的。跨学科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超越以往的单一学科学习方式,面对问题进行整体综合探究。跨学科研究本身也体现了当代科学探索的一种新类型。跨学科的研究对于一个传统的学科来说,他的意义是双重的。以声乐为例:一方面,跨学科研究拓展了声乐研究的视野,大大丰富了他的研究途径,为传统单一的学习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另一方面,跨学科的研究更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的思考能力以及艺术表现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由于我国目前的音乐教学模式多数还在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模式,照搬照抄专业院校,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的需要,学生虽然经过了大学四年的学习,但是还是改变不了所学的知识陈旧单一、缺少钻研的精神、创新能力依然不强,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等一些问题。从当前社会的角度来看,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高新技术应用在我们社会生活各个角落,知识经济时代早已经到来,音乐的娱乐与教化也日益得到了社会的认同,所以,培养高素质的精通本专业的复合型知识人才就成为高校改革的新目标,正确处理音乐教学改革与学生间就业的关系,是高校改革的关键所在。从整体的社会发展需求来看,高校的扩招符合我国的教育发展趋势,社会的发展必然需要高素质人才。因此,高校的音乐教学改革应于社会需求相适应,对新开设的音乐专业应做好充足的调研。在高校声乐的培养人才方式上,要培养全面复合型声乐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加大对声乐的改革力度,早在1986年,第四十届国际教育大会发表的《最终报告》 指出:“各国大力改革本国教育和人才培养,应该使科学教育少一些以这一门或那一门学科为中心的教学,相反,各国更需要选择更加综合化和更具跨学科性的教育。”近年来,各个国家为了加强国家的核心竞争能力,都制定了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对教育进行改革,努力培养高质量的人才等措施,用以保持在世界中的领先地位。美国的高等教育界普遍注重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开发设计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掌握综合知识,使学生的思维超过学科界限,接受更丰富,更宽广的高等教育。早在1992年,日本各个大学就已经广泛开展了课程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课程安排上面更加注重综合化,建立新的“四年一贯制”教育课程体系,由一门课的老师可以由不同学科的老师共同担任,成立各类课程的教学研讨小组。将课程的学习综合起来不仅有助于学生走进社会生活工作,更能够更加审慎对待工作、技术经济和文化变革等各种多种多样的问题,从而在未来的社会工作生活中以更加自信怀揣热情饱满心情进行工作。日本大学新的“四年一贯制”课程体系是对应新时代挑战应运而生的改革产物,它对学生的培养是全方位的、创新型的、国际性的,综合大学的特点和优势只有综合课程和开放课程的开展才能体现出来,重要意义就是为了实现现代化大学教育目标。二、我国声乐课程跨学科课程模式的构建(一)将声乐教学与文学学科相联系德国诗人盖贝尔(Emanuel Geibel)曾说过:“为什么你不能用语言描述音乐? 因为音乐之纯粹,超然于形象和思想之上。甚至情感清澈可见的河底,声音的激流在河上涨落翻阅。”音乐作品的美是音乐特有的,音乐艺术中的某些表现形式与文学创作中的本质特征具有相通性。中国音乐早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就形成了独特的诗词舞曲融合的创作方式,现如今的众多著名曲目中也都是由诗词来作为歌词如《沁园春雪》《念奴娇赤壁怀古》《长相知》《阳关三叠》 等。在音乐与文学融合的长久历史关系中奠定了中国音乐“音乐创作”的独特性。而西方音乐中的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也是从文学领域兴起的,德国的古典主义哲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就是孕育浪漫主义音乐的土壤,从而充分发挥了浪漫主义作曲家通过音乐达到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刻画,对个人内心情感的强烈表达。(二)将音乐学科与美术艺术的融合在民族声乐歌唱中“神、意、韵”都有具体的审美意向体现。演唱者对曲谱要有主体阐释方式。除了要求演唱者有个性精神的表达,还要对作品的意蕴进行把握,用声音描绘出艺术美的意境。“韵”在绘画中指表现出来的“气韵”在绘画中作品中,给予空间相对自由,线条充满活力,用笔的轻重缓急,提顿徐墨都是由内心情感而抒发出来的,线条的粗细、浓淡、强弱都是表现出了绘画作品的“气韵”。而在声乐学习中,同样也有散板、散拍、倚音回音的装饰,同样给予了音乐旋律线条上的活的生命力。而在“意”上,绘画作品中往往是“意”和“情”并存,这并不是概念上的“形”。在构图过程中,“形”的位置往往服务于“情”和“意”的安排。在大型的声乐作品中在整体结构上也突出了“意”和“情”的安排,如《黄河大合唱》中多个章节的标题①《黄河船夫曲》,②《黄河颂》,③《黄河之水天上来》,④《黄水谣》,⑤《河边对口曲》,⑥《黄河怨》,⑦《保卫黄河》,⑧《怒吼吧黄河》。在高校音乐学习中加入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戏曲影视、绘画和文学艺术等,打破对以往课程安排的单一性,以更加丰富的学习知识技能来适应社会的需求。根据社会的需要,课程应进行改革,体现出专业性与综合性的多重复合结构。如开设电声流行音乐制作,爵士钢琴演奏,乐队编创学习,作曲研究与歌唱创作,既能体现出专业的特点,又能更好地将学生带入全新的音乐领域,为学生毕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三、我国声乐课程跨学科课程模式的完善与发展为了切实提高高校声乐复合型人才的质量,针对跨学科课程的安排,以及为了以后不断完善与发展,须注重以下几个环节。(一)加强跨学科课程设置的基础理论研究加强目标定位,对多重目标进行理性选择,对课程安排进行跨学科整合,防止由于课程专门化从而导致的各个学科之间的隔阂,各个学科要及时沟通交流,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科间的整体性功能。整理各种学科的交叉点从而组成新的课程体系,并不是就单纯的增加几门课程,一定要从多元的角度来探讨课程安排问题。如果胡乱的增加课程,那么跨学科课程安排就是不科学的,不合理的,不仅不能够体现出声乐教育的最大特点——专业性,更容易造成跨学科课程安排的肤浅无用。其次,跨学科的改革不是单一的,而是全面的、系统的。它不仅仅涉及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编制、课程的实施和评价外,它更依赖于学校的管理制度和对专业设置的改革、各学科教室间的合作与协调等良好的外部环境。如果只依靠形式上的课程改革就想实现跨学科课程整改,这种想法是不全面的、不科学的,整体的系统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缓慢长期的过程。我们进行跨学科课程整改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掌握综合知识,使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形成以自身学科专业为主,融合多学科知识的工作技能,建立一个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开拓学生思维,并且使学生的思维超越学科界限,从而能接受更宽广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其次,跨学科课程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性知识及对各项事物的批判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与面对问题辩证性的思考能力及利用新兴互联网和图书信息资源的能力。通过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逐渐学会比较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理论知识,对不同学科知识进行比综合,掌握综合力量,促进学生学习的综合化,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与多学科综合,以更加全面的观点深入学习和解决问题。(二)深入理解跨学科间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原则要具有广泛性和针对性的原则。在课程安排上面要有针对性的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在涉及本专业的基础上更广泛的涵盖到其他学科。跨学科学习毕竟不是要求样样精通,也非走马观花,而是立足于学习本专业,从丰富本专业的知识点出发,根据学科建立内在的自然联系的课程。跨学科要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就是保证跨学科课程质量,使学生真正的从中受益,提高综合素质,在开课前,各专业老师要认真交流,同时选好教材,择优挑选课程。要具有特色性原则。由于跨学科课程安排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等特点,不可能确定统一的教学方式,不同的高校应具体结合自身的具体状况,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校素质教育的道路,立足于地方服务于地方。要引导学生熟悉本学科的前沿,开阔视野,增加学习意识、服务意识及掌握国内外实时研究的咨询、打造良好的环境来适应21世纪专业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探索出跨学科课程设置的最佳模式从学科的设置安排角度来看,首先,我们必须建立完整的选课机制,合理设置课程,课程的安排是培养计划的核心内容。在构建课程结构模式时,需要注意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精简教学内容,将内部逻辑关系密切,互动性强的学科组织在一起,统筹规划学科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和课程体系模式的教学改革,从而实现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形成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新模式。(四)综合能力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的声乐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展现高校声乐教育的真正意义。因此,学校和社会应当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活动场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长效教学机制,才能使学生更加从容地走出校门走到基础音乐教育的一线。四、对高校跨学科课程设置的建议(一)加强跨学科课程间的资源投入跨学科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资源的需要,需要软硬件强有力的支持。在硬件安排上,逐步完善相应的琴房、电子音乐教室、电子音乐制作、图书资料等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软件上,需要学校进一步改进教务系统,完善课程设置,采用现代化管理制度,使各级教师、管理人员、学生有序进行学习。(二)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要充分发挥师资力量在跨学科整合学习中的引导作用,优秀的师资力量离不开教师自身的不断学习完善提高,教师同样也需要不断交流学习,更新知识,探索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性的学习方法,用自己的学识品格不断影响学生,在科研方面更要以身作则,善于发现其他科学发展的交叉点,努力提高研究水平,做一流的科研。(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加校园实践活动要在校园大力开展文化活动,给予学生舞台实践,在舞台上的一举一动都在传达着声音的魅力和舞台的魅力,声乐艺术最终还是要通过舞台来展示表现给观众,所以声乐舞台是声乐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增加校园演出机会,不仅可以增加大学生活的多姿多彩,更可以加强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四)逐步减少教师讲课的比重,加强学生对问题的讨论和研究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往往是和讨论问题相辅相成的,将学生的聚合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解决问题为中心,面对各学科的知识界限要联系贯穿起来,从而达到整合教学资源的目的。同时,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科研活动,在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大胆地开展课题研究,在学习中有所涉猎,在科研种有所启发。(五)设置声乐多元化指导模式,大胆创新在实施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主题切入,大胆创新,多名指导教师按计划、分流程的协同指导课程——多元指导模式。例如实施一个古代音乐研究的主题活动,第一节课可由历史老师进行情景导入,知识铺垫,进行背景渲染,营造主题;第二节课再由美术老师进行构图制作,培养学生绘图的设计的思维以及动手绘图的能力;第三节课由计算机老师带领进行电脑操作,资料收集,创新设计,最后由音乐教师进行音乐演唱,节目排版。最后全体师生进行交流研讨,评价,归纳和总结。跨学科领域的研究是新时代对传统单一学科的挑战与革命,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实质性突破,这是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重大突破必然会对未来的科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参考文献:〔1〕2000-2002年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姚青.高师声乐教学及其有效性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6.〔3〕李美群.声乐演唱技巧与表演时间探微[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4〕姚裕群.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5〕吴婧瑀.声乐课的教学弊端及改革方向[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06):35.〔6〕刘伟,武少颖,宁丽瑾.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7〕张妹姝, 孙磊.高校音乐课程跨学科教育研究[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6.

文章来源:《教育研究与实验》 网址: http://www.jyyjysyzz.cn/qikandaodu/2020/1013/457.html



上一篇:基于赏析视角的高校民族音乐教育教学研究
下一篇:葛晓弘的水墨姿态

教育研究与实验投稿 | 教育研究与实验编辑部| 教育研究与实验版面费 | 教育研究与实验论文发表 | 教育研究与实验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教育研究与实验》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