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葛晓弘的水墨姿态

来源:教育研究与实验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葛晓弘 /寒山碧水千尺深 中国画 134cm×67cm2018年 几乎无例外地,中国当代艺术家都遭受了西方艺术的冲击风暴。中国当代艺术家在这个强大的风暴中,寻找自己的感觉,寻找“变”的突

葛晓弘 /寒山碧水千尺深 中国画 134cm×67cm2018年

几乎无例外地,中国当代艺术家都遭受了西方艺术的冲击风暴。中国当代艺术家在这个强大的风暴中,寻找自己的感觉,寻找“变”的突破口,努力谋取风暴之下的一席安宁,并试图以平等的姿态与“国际艺术规则”对话。葛晓弘教授在他几十年的艺术教育研究与创作中,始终以“变”为法,在书法、水墨、综合材料绘画和当代艺术诸领域,坚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导向,在中国文化经典和传统精神的研究之上开掘他心念中的艺术。

他的艺术内芯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他的艺术中可以不见纯粹的抽象,也可以不见纯粹的传统文化图式的变异,他恰是着力将传统之“神”融入他的作品,而这种作品的形式又遵循着某种“国际规则”,形成形与神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如他多年前创作的“五色石系列”,观众虽不见华夏女神——女娲的形象,但画面或画域(作者常将纸本绘画以实境布置方式造境)无处不是在闪烁“瑶池王母近,彩石女娲天”的光彩。而完成该系列的工具与媒介,乃是中国水墨传统和饱含中国文化情怀的天然卵石。

葛晓弘以他的师长之任,似乎在召唤,又似乎在“传道”,这种“道”是华夏自《周礼》以来的大道。他多次将此“道”运用现代手法,求取当代艺术传统文化的重量,“国际规则”中的中国符号。也许这正是在风暴之下探索的当代中国艺术家的艺术良心。他的这些探索屡屡获得成功,在学术上实现了“独创”的一面,树立了古今中外学习与扬弃的一个风向标。近年他的综合材料绘画艺术不仅在全国美展得到首肯,在诸多艺术机构、藏家、艺术评论家和国际交流中亦已产生“热议”效应。这是宁波自改革开放以来难得的新气象。

水墨作为一个学术现象,正如王萌所说,在20世纪以来的时间序列中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视觉文化特点的创作序列,它的变化是大容量的,很多问题的发生触及到了“范式”和“界面”的转换,无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表现式水墨”“新文人画”“实验水墨”,还是21世纪后出现的“70后”水墨为代表的“图像视觉”形态的艺术现象,抑或“当代艺术”系统中对水墨的跨文化传导……作为一种媒介,“写意”“写实”“形式”“观念”等不同的艺术创作概念系统和动力机制在纸本媒介上实现了交互和扩展;作为一种“视觉资源”和“文化观念”,“水墨”为“文化的质料”已通过当代艺术范式的使用,实现了装置、新媒体、架上绘画、行为艺术的“跨媒介”传导和初步的精神辐射。葛晓弘教授一路的追索,自然离不开大时代的洪流,在这场水墨运动中,他坚守了水墨所蕴含的本土性和文化特质,且不断地将之导入“当代艺术范式”。他的《时代脉搏》就是水墨“跨媒介”传导的视觉典范。

↑葛晓弘/文脉华章 综合材料绘画181cm×181cm2019年

↓葛晓弘/文田 综合材料绘画181cm×181cm2019年

↑葛晓弘/铸码 综合材料绘画181cm×181cm2018年

↓葛晓弘/第三次浪潮—— 致托夫勒 综合材料绘画181cm×181cm2016年

葛晓弘 /秋风辞 中国画 145cm×450cm2012年

葛晓弘 /编钟图卷 95cm×295cm1998年

也许将水墨仅仅作为承载观念的“视觉资源”不便于全面表达葛教授对水墨过程的实践,他在《浓淡天成》《行迹拾遗》等另外一些纯水墨篇章中,让我们终于看到了他作品中的田园牧歌,看到了他作品洋溢的浓郁唐宋文人气息。

葛教授以他对水墨的忠诚与创作智慧,掀动了新时代宁波当代艺术崭新的一页。

葛晓弘 /寒山碧水千尺深 中国画 134cm×67cm2018年几乎无例外地,中国当代艺术家都遭受了西方艺术的冲击风暴。中国当代艺术家在这个强大的风暴中,寻找自己的感觉,寻找“变”的突破口,努力谋取风暴之下的一席安宁,并试图以平等的姿态与“国际艺术规则”对话。葛晓弘教授在他几十年的艺术教育研究与创作中,始终以“变”为法,在书法、水墨、综合材料绘画和当代艺术诸领域,坚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导向,在中国文化经典和传统精神的研究之上开掘他心念中的艺术。他的艺术内芯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他的艺术中可以不见纯粹的抽象,也可以不见纯粹的传统文化图式的变异,他恰是着力将传统之“神”融入他的作品,而这种作品的形式又遵循着某种“国际规则”,形成形与神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如他多年前创作的“五色石系列”,观众虽不见华夏女神——女娲的形象,但画面或画域(作者常将纸本绘画以实境布置方式造境)无处不是在闪烁“瑶池王母近,彩石女娲天”的光彩。而完成该系列的工具与媒介,乃是中国水墨传统和饱含中国文化情怀的天然卵石。葛晓弘以他的师长之任,似乎在召唤,又似乎在“传道”,这种“道”是华夏自《周礼》以来的大道。他多次将此“道”运用现代手法,求取当代艺术传统文化的重量,“国际规则”中的中国符号。也许这正是在风暴之下探索的当代中国艺术家的艺术良心。他的这些探索屡屡获得成功,在学术上实现了“独创”的一面,树立了古今中外学习与扬弃的一个风向标。近年他的综合材料绘画艺术不仅在全国美展得到首肯,在诸多艺术机构、藏家、艺术评论家和国际交流中亦已产生“热议”效应。这是宁波自改革开放以来难得的新气象。水墨作为一个学术现象,正如王萌所说,在20世纪以来的时间序列中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视觉文化特点的创作序列,它的变化是大容量的,很多问题的发生触及到了“范式”和“界面”的转换,无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表现式水墨”“新文人画”“实验水墨”,还是21世纪后出现的“70后”水墨为代表的“图像视觉”形态的艺术现象,抑或“当代艺术”系统中对水墨的跨文化传导……作为一种媒介,“写意”“写实”“形式”“观念”等不同的艺术创作概念系统和动力机制在纸本媒介上实现了交互和扩展;作为一种“视觉资源”和“文化观念”,“水墨”为“文化的质料”已通过当代艺术范式的使用,实现了装置、新媒体、架上绘画、行为艺术的“跨媒介”传导和初步的精神辐射。葛晓弘教授一路的追索,自然离不开大时代的洪流,在这场水墨运动中,他坚守了水墨所蕴含的本土性和文化特质,且不断地将之导入“当代艺术范式”。他的《时代脉搏》就是水墨“跨媒介”传导的视觉典范。↑葛晓弘/文脉华章 综合材料绘画181cm×181cm2019年↓葛晓弘/文田 综合材料绘画181cm×181cm2019年↑葛晓弘/铸码 综合材料绘画181cm×181cm2018年↓葛晓弘/第三次浪潮—— 致托夫勒 综合材料绘画181cm×181cm2016年葛晓弘 /秋风辞 中国画 145cm×450cm2012年葛晓弘 /编钟图卷 95cm×295cm1998年也许将水墨仅仅作为承载观念的“视觉资源”不便于全面表达葛教授对水墨过程的实践,他在《浓淡天成》《行迹拾遗》等另外一些纯水墨篇章中,让我们终于看到了他作品中的田园牧歌,看到了他作品洋溢的浓郁唐宋文人气息。葛教授以他对水墨的忠诚与创作智慧,掀动了新时代宁波当代艺术崭新的一页。

文章来源:《教育研究与实验》 网址: http://www.jyyjysyzz.cn/qikandaodu/2020/1013/458.html



上一篇:声乐创新实践改革与跨学科教育研究
下一篇:21世纪以来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研究的知识图谱分

教育研究与实验投稿 | 教育研究与实验编辑部| 教育研究与实验版面费 | 教育研究与实验论文发表 | 教育研究与实验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教育研究与实验》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