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脑电图技术的教育研究图景与趋势* ——基于2(8)

来源:教育研究与实验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另一方面,通过对基于EEG技术的教育研究发展趋势的分析可以看出,未来相关研究还有待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确立与完善教育神经科学(Educa

另一方面,通过对基于EEG技术的教育研究发展趋势的分析可以看出,未来相关研究还有待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确立与完善教育神经科学(Educational Neuroscience)研究体系。虽然EEG技术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所应用,但不容忽视的是,这些研究都相对零散,缺乏系统化、持续性的研究。为此,来自教育学和神经科学等领域的研究者应注重合作并构筑相关理论框架,通过学科交叉完善和改进研究方法,进一步完善教育神经科学研究体系。二是探究如何将“研究发现”转化为“教学应用”。尽管不少研究已通过EEG技术验证了某些教学策略的有效性,EEG技术也被证实能够有效辅助特殊儿童的学习,但这些研究成果多是在实验室环境或控制实验条件下取得的。如何进一步将研究发现与成果推广应用到现实教学情景中,还需要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开展更多的实践探索。三是要加强教育伦理研究。当前,EEG正逐步发展为一项能支持真实教学活动的教育技术,但同时也对教育伦理形成巨大挑战。未来要将EEG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则亟需加强相关教育伦理研究,提升使用者的伦理素养,消除存在的伦理障碍。

尽管神经科学领域在过去30年中已取得巨大进展,但其成果及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才刚起步。虽然有人用“神经神话”(Neuromyths)来形容神经科学对学习与教育的影响被过分夸大,但不可否认的是,研究学习过程中的脑神经活动及其对认知、情感和学习效果的影响,对于推进教育科学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美国国家教师教育认证协会(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NCATE)就提出要把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整合到教师培训课程中(NCATE,2010)。总之,EEG作为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与技术手段,日益受到教育科学领域的关注,尽管其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仍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但这并不妨碍将其用于教育研究,期望本文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注释:

① 具体的文献检索条件为:TS=(“EEG” OR“Electroencephalogra*” OR “EEG Brainwave Equipment”OR “EEG Equipment” OR “EEG Sensor” OR “Brain Wave”OR“EEG Biofeedback”OR“Portable EEG Technology” OR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OR “BCI” OR“Brain-Wave*” OR“Brain Wave*” OR“Mind Wave*”OR“Headset*” OR“Brain Tumour*” OR“EEG Sensor*” OR “Brainwave Sensor*” OR “Brainwave Data”OR “Brain Wave Data”)AND TS=(“Education*” OR“Educational Eechnolog*” OR “Teach*” OR “Learn*”OR“Learning Environment*”OR“Teaching Strateg*”OR“Learning Strateg*”)。

[1]曹晓明,张永和,潘萌等(2019).人工智能视域下的学习参与度识别方法研究——基于一项多模态数据融合的深度学习实验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37(1):32-44.

[2]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2015).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33(2):242-253.

[3]刘勇,李青,于翠波(2017).深度学习技术教育应用:现状和前景[J].开放教育研究,23(5):113-120.

[4]刘哲雨,郝晓鑫,王红等(2018).学习科学视角下深度学习的多模态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8(3):12-18.

[5]Abiri,R.,Borhani,S.,& Jiang,Y.et al.(2019).Decoding Attentional State to Faces and Scenes Using EEG Brainwaves[J].Complexity,(2):1-10.

[6]Beattie,V.,Collins,B.,&McInnes,B.(1997).Deep and Surface Learning:A Simple or Simplistic Dichotomy?[J].Accounting Education,6(1):1-12.

[7]Berka,C.,Levendowski,D.J.,&Cvetinovic,M.M.et al.(2004).Real-Time Analysis of EEG Indexes of Alertness,Cognition,and Memory Acquired with a Wireless EEG Headset[J].International JournalofHuman-ComputerInteraction,17(2):151-170.

[8]Bi,L.,&Fan,X.(2011).Emotion Recognition from EEG Based on Bayesian Networks[J].Energy Procedia,(11):278-285.

[9]Calabrò,R.S.,Naro,A.,&Russo,M.et al.(2017).The Role of Virtual Reality in Improving Motor Performance as Revealed by EEG: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Journal of Neuroengineering and Rehabilitation,14(1):1-16.

[10]Chen,C.,&Huang,S.(2014).Web-Based Reading Annotation System with an Attention-Base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Mechanism for Promoting Reading Performance[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45(5):959-980.

[11]Clarke,A.R.,Barry,R.J.,&McCarthy,R.et al.(2002).EEG Analysis of Children with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nd Comorbid Reading Disabilities[J].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35(3):276-285.

[12]Delahunty,T.,Seery,N.,& Lynch,R.(2018).Exploring the Use ofElectroencephalography to Gather Objective Evidence of Cognitive Processing During Problem Solving[J].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27(3):114-130.

[13]Egner,T.,&Gruzelier,J.H.(2004).EEG Biofeedback of Low Beta Band Components:Frequency-Specific Effects on Variables of Attention and 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s[J].Clinical Neurophysiology,115(1):131-139.

文章来源:《教育研究与实验》 网址: http://www.jyyjysyzz.cn/qikandaodu/2021/0207/676.html



上一篇:基于美国高等教育认证体系下的中医药教学情况
下一篇: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传媒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

教育研究与实验投稿 | 教育研究与实验编辑部| 教育研究与实验版面费 | 教育研究与实验论文发表 | 教育研究与实验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教育研究与实验》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